奥沙利文中东转型斯诺克未来何解
斯诺克的世界从来不缺故事,奥沙利文则是其中最会讲故事的那一个,但这次他给出的“剧本”又让人意外又让人感叹——输掉世锦赛后,他居然透露可能搬去中东生活,还顺手给自己的球杆安排了个“再就业”,不少球迷看了都觉得这是奥沙利文式的“摆烂”,但认真想想,这或许是他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某种另类告别,或者说,是一次试探性的转身。
这场半决赛,奥沙利文输给赵心童,其实赛后很多球迷和媒体都在谈论赵心童的表现,但奥沙利文的采访反倒成了舆论焦点,他说自己今年可能会搬去中东生活,还顺带提到自己开在沙特的斯诺克学院,如果不是因为刚刚输球,这番话听起来更像是某种商业宣传,但结合他后面的自我剖析——“完全不知所措”“调整不了状态”“没意义”,话里话外透着一种让人心惊的疲惫感,好像他早就不再是那个拿着球杆掰回局势的“火箭”,而是一个对竞技状态感到茫然甚至有些失落的普通人。
奥沙利文这一场比赛确实打得不咋样,这点不用回避,从他比赛的手感到整场的气势,都和我们熟悉的那个“火箭”大相径庭,尤其是他自己提到的“白球不知去向”,这已经不是战术问题,而是连基本稳定性都出了状况,作为一个职业球迷,看奥沙利文比赛的期待值高到什么程度呢,恐怕是就算对手领先十几分,你也会觉得“没事,火箭会找到办法”,但这场比赛你会发现,他的办法好像没了,甚至看不到调整的意图和动力,难免让人失望。
问题来了——奥沙利文的状态怎么就突然掉线了呢?其实这个问题早就埋下伏笔,别忘了过去几年里,奥沙利文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类似“我对斯诺克没兴趣”“可能会退役”的话,虽然他每次都没有真正行动,但情绪上的不稳定已经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某种叠加效应了,这次的采访更是一种集中爆发,不是说他真的就会从此退出舞台,而是他已经在用各种方式提醒球迷和比赛组织方:一个一直被视为“不败神话”的人,也会厌倦神话本身。
你说巧不巧,这次输球的节点又碰上他提到自己可能搬到中东生活,这让不少球迷开始猜测他是不是在为转型做铺垫,毕竟奥沙利文对斯诺克学院的经营早有布局,跑去中东开拓市场也是种合理选择,但和竞技生涯相比,这种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多少有点尴尬,倒不是说职业球员不能兼顾商业,而是奥沙利文的风评始终和“天赋”“巅峰”挂钩,他的巅峰太长,以至于任何一种退场方式都会让人觉得“不够燃”,就像你期待一部电影高潮满满,但结尾突然戛然而止,你会觉得这个故事缺乏完整性。
不过话说回来,也许奥沙利文的“转身”并不是彻底离开,而是想换个视角看待斯诺克这个行业,毕竟他自己也说了“仍然会继续打斯诺克”,换句话说,他不是不打球了,而是可能暂时调整一下节奏,甚至试图重新找到自己在这项运动里的定位,这种定位不仅仅是比赛中的技术问题,还有对职业生涯的意义感,这才是让人觉得复杂的地方,因为奥沙利文的意义感从来不仅局限于打球,他是整个斯诺克文化的一部分,而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刻在球迷记忆中。
所以问题回到最开始——如果奥沙利文真的选择搬去中东生活,这对斯诺克会有怎样的影响?答案其实很简单,这项运动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停滞,但它可能会失去某种特别的吸引力,至少在短期内,球迷需要时间适应没有“火箭”的赛场,世界需要时间接受一个转型后的奥沙利文,但长远来看,这未必是坏事,因为任何一种竞技文化都需要新力量的补充,赵心童的崛起已经是个信号,而老将们的隐退也许正好给新人们更多空间去讲自己的故事,这或许就是斯诺克的另一种延续方式。
归根结底,奥沙利文的采访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挣扎,他不是真的想彻底离开,而是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,尽管我们不清楚这种可能性最终会通向什么方向,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,他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思考的,而这种思考对斯诺克这项运动的长远发展也是一种提醒:天才会老去,光环会淡化,但运动本身需要找到持续更新的动力,这不仅是奥沙利文的个人问题,也是整个斯诺克行业需要面对的课题。
